旅游业的投资需求与对策研究
来源: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2010-04-23
一、固定资产投资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1、固定资产投资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从改革开放到进入21世纪的22年间,中国旅游业积极实施“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吸引了各方面的社会投资,实现了旅游业的巨大飞跃,为旅游业形成了一个坚实的产业基础。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固定资产原值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旅游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2、未来旅游业发展对资金投入的需求今后20年,是中国旅游业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按照国家旅游局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的总产值将达到33225亿元(按高限指标和低限指标的中间值计算为28270亿元),为2000年的718倍。
3、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业的作用方式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下列三种形式表现:
(1)增加供给量,从而释放消潜能。在供给硬约束的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一,集中在增加旅游业的产品类型,在地域上扩大旅业的开发范围,从而导致总供给量的提高,直接对游业的总产出水平带来影响。
(2)提高旅游业的套水平及产业要素的品质,使旅游业产品的价值高,总消费价格水平相应提高,刺激高附加值的旅消费活动。
(3)增加旅游企业的盈余,使旅游企业备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直接增加旅游业对国内生总值的贡献。
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业落后和发达地区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发达地区主要是项目的完善和设施高档化,投资所需资金较大,也比较集中,但其产出也相应较大。落后地区受到供给硬约束,主要的投资活动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量大,但产出量并不高。同这一现象有共同之处的是,我国旅游业在起步发展的初期,供给短缺拉动和刺激投资活动,投资活动带有一定的被动性。90年代以来,投资格局转变为需求扩张拉动和刺激投资活动,投资的市场指向更为突出,处在产出效益快速增长的阶段。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旅游投资活动。在今后20年,旅游业要达到预定的发展目标,还需要保持相当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扩张拉动的投资活动有较强的市场指向,因而也有较高的投资效率,但同时也要求比较大的资金投入规模。
二、旅游投资的趋势变化
“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完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改革政府的投资活动和范围,投融资方式多样化。旅游投资受大的政策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以下的新特点:
1、投资来源多元化,政府投资职能分化
1984年,国家对旅游投资实行“两个一起上”的方针,建立了社会投资机制,为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资金的来源表现出了以下的特点:
外资在旅游投资中占有重要的份额,但投资份额有所下降。1979年中国第一家外资饭店建国饭店成立,到1999年国家已经批准成立900多家外资饭店,外资饭店在固定资产规模和旅游收入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1999年与1991年相比,外资、港澳台投资的饭店固定资产原值从194亿元增加到795亿元。外商投资旅游业的地域由沿海向内地延伸,档次结构全面均衡发展,外商投资的来源呈现多元化。根据对1989—1996年外商投向中国旅游饭店的统计资料分析,在外商直接投入的5816亿美元中,香港占首位,高达7217%;其次是新加坡,占1015%;再次为美国,占515%;台湾为第四位,占3.219%,其余为澳门、日本、泰国和韩国等。但自1994年开始,旅游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虽一直保持增长,但增幅减缓,旅游业利用外资的势头有所下降。
国内资金对旅游业的投资增势较猛,私营、联营和股份制投资活动增加。国有经济对旅游业的投资活动有所增长,1999年与1991年相比,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旅游饭店的固定资产原值的份额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增长最快的还是私营、股份制和联营经济,由无足轻重发展到具有一定的规模。这显示国内资本已成为旅游业投资最重要的来源,经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带来了投资主体的多样化,一大批民营和股份制企业的投资实力增长迅速。
2、区域综合开发成为潮流,景区开发成为投资热点,单体项目的投资规模增大
改革开放初期,旅游投资活动集中在饭店建设等方面,因此单体项目多、短平快项目多、资金规模小的项目多。90年代以后,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项目开发的规模档次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开发建设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各地审批和开发建设120多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经济开发区。1998年国家旅游局明确四川九寨沟、云南迪庆香格里拉、湖北神农架、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重点旅游开发区。旅游投资领域正在逐步由饭店业转向景观资源业,大片区域的综合开发成为投资的热点。
旅游产品的投资是近期的重点。在住宿设施方面,家庭旅馆、宿营地、度假饭店、青年旅馆的建设受到重视;在产业旅游和新型产品方面,农业观光、海洋主题、动植物主题、生态主题、体育主题、游乐主题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分量加重;在度假旅游产品方面,适应家庭度假、城郊度假、滑雪温泉旅游区、海滨度假、乡间度假、周末度假和节日度假的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大型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如景区交通、游步道、索道、滑道,对投资商有比较大的吸引力。西部旅游的开发进入了加速的时期,开始引起了投资商的兴趣。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城市周边的旅游景区和乡村地区的自然景区开发力度加大,吸引了大量城市社会资金流向周边地区,资金由城市经济中心向其周围渗漏、蔓延,形成了近程多路径的资金流动特点。这也是私营、股份制和联营经济对旅游业投资增长的深层背景。
3、投融资形式多样灵活,各种金融工具开始在旅游投资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九五”时期以前,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一是股票上市。目前全国有20多家旅游企业股票上市,在股市上吸收资金30多亿元,旅游企业的股票市值超过100多亿。上市公司黄山旅游、泰山旅游、华侨城实业、中国泛旅等通过上市,较好地进行了资产优化和重组,获得了比较充足的发展资金。二是项目融资。以大的项目开发策划,吸引大集团和大企业的投资。三是资产重组。通过资产出让、股权置换等资产重组方式,获取发展资金。
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旅游集团或以从事和投资旅游业为主体业务的集团公司开始形成了规模,旅游集团投资所占的比重开始提高。外贸系统的中粮公司投资40多亿元建设统一品牌、连锁经营的饭店;云南烟草公司拥有资产10多亿元,集酒店、旅行社和旅游商贸为一体;保利集团拥有饭店系列的资产20多亿元,同时还开发了一系列的旅游景点景区;中信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托公司,在旅游业方面的直接投资约30亿元;一大批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大集团集中了旅游的生产要素,强化了资本运作的实力和架构,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投资实体。
浙江省是集团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省内的宋城集团、横店集团、万向集团、百大集团、中大集团、东方集团纷纷加入旅游业,在旅游方面的投资已超过50亿元。相对于“小、散、弱、差”的旅游企业格局来说,旅游集团公司加强了资本筹资的能力,开发扩展能力也大大提高,是未来旅游业投资活动的主要角色。与集团投资相关的投资方式是旅游业的联合投资。联合投资是指对某个旅游业发展项目,采取多个投资商或者旅游资源管理者通过土地、经营权的出让,联合多个投资商一起开发。联合投资方式在资源依托型的旅游项目开发中,如滑雪旅游区、索道和主题公园等比较普遍。
三、现行投资机制的缺陷
现行旅游投资的主要驱动力,一方面是由需求拉动的,主要特点是投资根据市场需求,向重点的旅游区域集中。但由于是自发性的投资活动,极易由于信息不完整、信息不充分而导致投资活动的无序和非理性。另一个驱动力是地方政府采取灵活的政策招商引资。在地方利益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拉动方式的好处是减少投资风险,分担开发责任,同时也是投资商建立战略联盟的重要途径。
外部对旅游业的投资始终保持比较高的热情。但从深层次分析,旅游投资机制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投资工具比较单一,资本市场对解决旅游业开发资金短缺的作用还不明显
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对资金的需求保持饥渴状态。由于国内的银行金融体系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投资工具的有效运用受到限制,投资渠道较为窄小。我国在旅游投资机制方面的主要问题有6个方面:一是缺乏旅游专业投资、融资的机构。墨西哥是旅游业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70年代,墨西哥政府为了开发旅游业,设立了国家旅游开发信托基金会,通过该机构,向国际银行机构筹措了50亿美元的资金。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设有旅游开发银行或旅游信托投资机构。二是在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方面基本处于空白。而世界上重要的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包括坎昆、巴厘岛等都利用了世界金融机构和国家间贷款。三是未相应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
2、旅游投资的地域结构和产品门类结构不平衡
旅游涉外饭店的固定资产投资占狭义旅游业投资规模的80%左右。1999年,旅游涉外饭店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为2369亿元,其中北京、广东、上海、辽宁、江苏、浙江和山东7个地区的固定资产原值为1632亿元,占总额的69%。其他24个省区市仅占总额的31%。位居全国最少的宁夏、青海的资产规模仅有4—5亿元。根据分析,1998年按人口密度计算拥有的人均饭店固定资产值,北京达到2811元,最低的河南仅有28元,两者之间相差100倍。投资强度的这种高度的不平衡,既是旅游业不发达的结果,也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原因。在产品门类投资方面,不平衡的现象同样存在。在旅游业核心行业中,旅游涉外饭店的资产规模达到了总额的8314%(1999年数据,按小口径计算,不包括社会旅馆),旅行社占217%,车船企业占418%,商贸等其他行业占911%。旅游投资存在部分领域投资过多,而一些领域的投资量太少,或者基被忽视的情况。例如,旅游工艺品的生产、特色饭店、与旅游公共服务相适应的设施建设、旅游新产品开发等投资不足。
3、旅游行政部门的投资管理和融资职能弱化,未能建立市场性的替代机制
按照投融资改革的方向,预算内资金的安排转为以计划和财政部门为主。信贷资金的安排基本上由商业银行根据项目自主做出贷款决定。各个产业部门在项目审批、投资、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的职能普遍弱化。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旅游投资方面的自主权增大。在市场投资活动强化的同时,旅游部门普遍未建立与旅游投资活动相适应的投资管理机制和市场引导机制,从长远来看,势必影响旅游业投资规模的总量增长、投资结构的优化和社会公共性旅游设施的投资力度。
上述三个方面的机制缺陷,反映了形势发展与机制功能的矛盾,解决这些机制性问题的关键,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改革观念,创新思路,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四、扩大旅游投资的对策思路
旅游业扩大投资规模,现在正当其时。构成旅游业的投资活动主要有4个方面的因素:市场需求、资金供给、投资环境、优选项目。扩大旅游投资规模和效益,可以考虑以下的对策思路:
1、新定位
旅游行政部门在投融资领域的作用是独特的,应该不断探索工作的范围和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的投融资职能主要由市场主体来承担,但旅游行政部门也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条件下,旅游行政部门的投融资工作应该进行新的定位,实现3个重大的转变:一是要从直接安排资金等手段向间接宏观指导和引导等手段转变。二是要从行政性措施向市场性措施转变。旅游业的市场需求,是刺激投融资活动的动力,也是旅游行政部门建立宏观引导机制的基础。面对庞大的社会资源,传统的旅游计划管理手段不能有效地指导全行业的资金运作,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导向性的引导机制,更多地采用协调、引导、规划和其他间接性政策工具的方式推动旅游投融资活动。三是要从行政性管理向为全行业服务转变。在新型的投融资市场上,旅游行政部门的职能由资金管理转变为建立投融资市场和投融资引导机制,为有关各方提供投融资方面的社会公共事务服务,包括组织项目投资的研讨、举办交易会、信息资料的整理分析、协调和研究政策、确定旅游重点项目等,这些工作服务于全行业,对旅游业的投融资关系重大,是旅游行政部门引导社会投资的主要途径。
2、新政策
投融资业务涉及财政性资金和社会性资金,旅游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比较多地依靠财政性资金;在社会资金方面,比较多地依靠资金市场,较少利用资本市场。当前资金渠道多样化,投资需求高涨,应该积极地推动有利于旅游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政策。财政性资金仍是旅游业重要的发展资金来源,主要用于旅游业的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建设为旅游者服务的公共设施,如厕所、游客中心、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和旅游标识系统。资金市场主要是利用银行的贷款,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银行惜贷,旅游企业贷款遇到担保困难等问题,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考虑建立旅游业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机构。资本市场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应争取国家在旅游企业的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面给予支持,增加相应的规模。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用于旅游区特别是贫困区域的扶贫开发,是世界上其他地区已经广泛采用的做法,在这方面需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
对旅游业来说,产业发展基金是一条重要的资金渠道,其设立方式可以考虑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设立发展基金,在旅游企业的收入中或旅游者的消费中提取一定金额,用于新的旅游设施的建设;第二种是公助民营方式,资金的主体来自民间机构、旅游企业、海外投资机构,政府给予一定的弹的资助,并授予该基金机构一定的优先开发权。吸引外部资金流入的政策应该保持一定性。一般来说,吸引外资和外部资金的最重要因素是市场需求。例如,如果让一个刚到中国投资的连锁饭店集团选择第一个饭店的地址,北京和上海一般是首选,其主要考虑是市场条件。从饭店土地、合作条件、政策优惠等方面,北京等大城市并没有优越性,但市场区位比其他地方好。在市场需求等条件相同时,政策优惠有其吸引力。中国吸引外资,面临同亚洲其他国家的竞争,国内各个区域之间也在竞争,因此,应该保持一定的政策弹性,采取类似新加坡的条件面议模式,吸引跨国集团和连锁企业投资中国的旅游业。
3、新手段
新的建设时期需要融资手段的创新,各地在融资和投资领域创造出了不少新的经验,对开展旅游业的投融资工作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浙江模式。浙江旅游部门摸索了“项目第一、资金第二”的工作思路和“规划出思路、思路出项目、项目求资金”的基本操作方法。所谓项目第一,是不愁投资者,只愁没有好项目;只要项目好,能找好婆家。对于项目的准备,重点是透彻研究开发条件;进行可靠的投入产出分析;确定项目的配套政策(明确土地补偿、财税优惠、配套规费、具体承诺)。招商引资的大量服务工作引来了大量的资金,为浙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2)花水湾模式。花水湾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成都郊区,初期开发时面临资金短缺和开发风险大等困难,钻探温泉需要1000万元,花水湾公司仅有50万元,一旦打不出温泉,则损失巨大。花水湾公司创造了新的金融品种和保险品种以规避风险,获取发展的启动资金。其做法是,用仅有的50万元作为钻井项目保险金,由保险公司向银行提供担保贷款1000万元。如打出温泉,50万元归保险公司;如打不出温泉,由保险公司向银行支付1000万元的贷款损失。由于创造了这种新的资金运作方式,花水湾公司成功地获得了初期发展的资金。
(3)资产重组模式。资产拥有者通过剥离优质或劣质资产,获取新的发展资金,并实现资产的增值,提高旅游开发的扩展能力。
(4)“管理+投资”模式(带资管理模式)。这种方式在饭店业或物业管理方面采用比较多。从巩固和发展战略联盟关系的角度,应该鼓励采取带资管理的形式,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4、新体制
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投资仍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根据旅游业变化的新形势,建立旅游投资服务系统,主要内容是:
(1)建立专门负责旅游业招商引资的服务机构,按照新的观念,赋予新的手段,全力地推动旅游业的投融资活动。
(2)审定和发布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按照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市场性的措施,利用政府的财政资金和公信力,帮助这些项目确立在投资市场的影响,建设和形成一批旅游业的创汇创收基地。
(3)建立旅游开发项目资料信息库,对全国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并定期地发布指导性的分析报告和信息。要充分地利用现代电子信息载体,制作旅游项目资料的光盘,在互联网络上建设投资项目的信息平台。
(4)举办旅游投资研讨会和项目招商交易洽谈会。目前比较有效的形式是参加由外经贸部组织的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洽谈会成功的要素是大量投资商和客户的参与。在有条件时,组织旅游业的专业投资洽谈会,组织对中西部的旅游投资环境考察和对口投资洽谈。
(5)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旅游业招商引资和投资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重点是:争取增加旅游业的财政性资金投入;策划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区域的项目;推动制定鼓励旅游投资的产业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在旅游项目审批、税收、土地等相关方面制定优惠的政策;开拓资金流入的国际渠道和外部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