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城市,跌下神坛
网红城市,跌下神坛
在流量的浪潮中一度璀璨夺目的网红城市,面临着现实的严峻考验,不得不低下曾经高傲的头颅。山东淄博,这个曾在第一季度中以GDP总量1085.95亿震惊四座的明星城市,如今却让人跌破眼镜。其GDP的实际增长速度仅为4.5%,名义增长速度更是低至2.67%,均为山东省内垫底,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去甚远。
尽管“进淄赶烤”在2023年疯狂地抢占公众的注意力,但淄博的经济增速仅为5.5%,这在山东省各市中处于下游水平,其增长主要依赖工业的推动。
这给淄博的经济增长敲响了警钟。
再来看今年年初,霸屏热搜榜的“尔滨”,同样跌下神坛。
冰雪经济带来的巨大人潮,却像冰雪一样逐渐消融。今年第一季度,哈尔滨的经济总量为1173.1亿元,在东北"F4"中排名垫底。实际经济增速仅为3.7%,远低于大连、沈阳、长春等城市。
在整个年度中,淄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8.2%,然而,相比之下,规模以上服务业的营业收入仅增长了2.2%,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增速也只有4.7%,均未达到山东省的平均水平。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春季接待了近1240万游客的甘肃天水。
麻辣烫虽火,经济却是凉凉。
甘肃天水今年一季度GDP为190.1亿元,同比增长4.3%,低于甘肃全省5.9%的平均水平,增速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列倒数第四。
支撑经济的,依然是工业。
天水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10.7%的同比增长,集成电路产量更是飙升了57.2%。相比之下,服务业的增长则显得“逊色”多了,仅录得3.3%的增幅。
网红城市,何以“旺丁不旺财”?
主要有两个原因。
去年五一期间,前往淄博旅游的人群中,超过八成的“90后”和“00后”年轻人,其中“00后”占比超过五成。今年3月份,前往甘肃天水旅游的游客中,“90后”占35%,“00后”占约20%。这些“没钱有闲”的大学生们,开创了“特种兵式旅游”,即尽最大努力用最少的预算,玩得尽兴。
网上关于淄博的“穷游攻略”比比皆是,如“800元两日玩转淄博”、“人均300淄博两天一夜旅行攻略”等,堪称旅游性价比之王。
2023年,淄博共接待国内游客6114.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30亿元,即人均带来的旅游收入约1030元。今年3月份,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4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即人均带来的旅游收入约581元。这些数字都相对较低。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人气旺盛的网红城市,其第三产业增速却相对惨淡。
以淄博为例,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696.6亿元,是旅游业收入(630亿)的十倍。要想实现富裕,还得依靠工业和多样化产业。
从百度搜索指数来看,“哈尔滨旅游”的热度维持了近一个季度,“淄博旅游”的热度维持了近两个月。
而甘肃天水则显得相对平静。从真正以旅游为搜索目标的“精准流量”来看,淄博这种现象级爆火的城市,其搜索量顶峰甚至不如成都的日常。
观察国内的老牌网红城市,我们会发现,其核心支柱仍然是制造业。
比如成都、重庆、长沙、西安等,它们并非依靠一次两次的流量红利出圈,而是融合多方面产业资源,将多元的文旅生态与城市支柱产业相互贯通,夯实城市实力。成都的核心产业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
长沙依靠重工业和建材闻名,如今在发展智能制造和研发产业。这并非说流量不重要。
成为网红城市,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城市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坚实的产业支撑。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借助“网红”的东风,做好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积累城市底蕴,壮大产业基础,才是实现长久繁荣之道。
第二个原因是,旅游业在经济中的占比相对较小,不足以推动经济发展。即便是在疫情前的繁荣时期,旅游及相关产业(如出行、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对全国GDP的贡献也不足5%。
流量经济,来得快,去得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