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用:立体审视旅游业的战略定位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王衍用
责任编辑:
2010-03-17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与前一次“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定位不同,这次突出了“战略性”三字,内涵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就意味着旅游业即将成为统领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并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高度上发挥巨大作用。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将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定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引领旅游行业升级换代的前瞻性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就战略层面而言,尽管旅游业的地位已经显著提高,但仍然有必要继续深化对旅游产业定位的认识。从社会系统的立体角度来看,旅游业除了具有经济产业的属性,同时还能在打造区域形象、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文化繁荣和促进政治和解等诸多方面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而旅游业同时也是形象产业、动力产业、和谐产业、文化产业、“政治”产业。
从打造区域形象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是一种形象产业。在海内外市场进行旅游宣传和推广,打造的是国家形象、区域形象和地方形象。做旅游宣传就需要打广告,通过不同形式的广告可以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良好区域形象一旦树立,就会带来人流,紧接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也会源源不断,这些反过来又哺育当地旅游业,并引起其他行业部门的关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拉动区域产业链的升级。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区域形象在旅游者心目中得到了巩固,并形成新的形象传递效应,形成客流的循环效应。“好客山东”区域形象的打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已经成为山东省的一张重要名片。
从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是一种动力产业。发展旅游业除了带动自身的发展以外,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展户外旅游,需要户外装备器材,这样就带动了户外装备企业的发展;酒店为游客提供酒店用品,需要酒店用品企业为之生产,旅游业又带动了酒店用品企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受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影响的行业有100多个。由于旅游业的关联程度高,发展旅游业不仅对其他行业有推动和引导作用,而且还能促进产业间的相互融合、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经济效益。旅游业通过引导和嫁接其他产业,形成新的旅游形式,既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又实现了产业间的互利共赢。例如,发展农业旅游,带动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双赢。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是一种和谐产业。从国际层面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与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摩擦也不断增多。特别是西方媒体歪曲性的报道,“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久未平息,奥运圣火在西方世界传递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就是很好的例证。发展旅游业可以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突破口。发展入境旅游,既提高了旅游收入、发展了地区经济、促进了产业链升级,也使外宾获得了精神文化上的愉悦和享受,亲眼目睹了中国社会现状,还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消除了种种误解。从国家层面来讲,发展旅游有利于我们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创造就业,构建家庭和社会和谐。
从文化利用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是一种文化产业。旅游业对文化有很强的依附性,其自身就具有文化属性。我们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高层次需求是获得精神文化上的享受。不同国家、地区发展旅游业,更多的体现在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上,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了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文化创意需要以旅游商品为载体,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旅游业的扶持。从文化利用的角度看待旅游业,有利于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有利于挖掘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有利于保留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复活传统民间文化,从而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旅游业或许还是一种“政治产业”。2006年,国家旅游局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列为“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业优先发展的12个重要旅游区的首位,提出从海峡西岸入手、联合东岸,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共筑合作双赢平台,携手将海峡两岸旅游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海峡两岸旅游区是沟通两岸的桥梁和通道,打造海峡两岸旅游区不仅有利于两岸旅游业的发展、产业升级、服务水平提升和合作,更有利于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在政治上产生互信,促进两岸的最终统一。大陆居民 赴台游的开展更有利于两岸民众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基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唯物论,对旅游产业的定位其实当然还有提升的空间。从调整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旅游业可视为一种接续产业;按资源的利用度来讲,旅游业完全可以作为替代产业来培育。总而言之,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看,旅游业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无法用数据进行 衡量,对旅游业进行立体定位更有利发挥旅游业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