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为视野
Think Tank

TFBOYS粉丝“挤爆”西安,演唱会怎么带火一座城?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2024-07-17


     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演唱会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眼下的演唱会经济热潮,能否长远?演唱会“流量”,如何转变为城市经济“留量”?这都值得思考。

图片



01

跨城观演成为趋势 



      演唱会有多热?有网友表示:“抢票难度堪比春运。”


    随着经济的复苏,演出市场也出现“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6.89万场,较去年同比增长95.42%;演出票房收入49.80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10.99%。


    于是,“演唱会经济”这一概念逐步进入主流视线:


   从官宣数据看,4月开始,西安便以平均每月两场大型个人演唱会的速度推进演艺市场复苏,7月甚至达到了6场。


    据统计,仅8月在西安亮相的就有TFBOYS演唱会、刘若英演唱会、春浪音乐节、秦马湖马蹄音乐节等演出。预计到2023年底,将有13组歌手的17场大型巡回演唱会落地西安,大型演出数量及文化消费多样性位居全国城市前列。以90后、00后为主的“Z世代”年轻人正成为西安文旅的消费主力。


   跨城观演,已经成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的主要消费趋势。很多乐迷认为,“音乐+旅行”的搭配模式,不仅能够近距离追星,还有机会感受不同城市的文化魅力,体验感十足。有数据显示,仅今年“五一”期间,大型演出项目的跨城购票观演人数占比超过总人数的50%。


   消费群体年轻化,“Z世代”成为观演“主力军”。观演人群中,年轻人是主流,互动式、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成为“Z世代”的消费偏好。


    为了感受演唱会现场,年轻人甚至愿意“打飞的”前往演出城市。《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演出市场消费的主力为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群,该年龄段在购票观众中连续3年占比超过76%。


    抢抓“出圈”机会,各地争办演唱会。一边是歌迷忙着抢门票,另一边是城市抢着办演出。


    正是看到了明星演唱会身上的“流量”红利,一些城市花大力气引入明星演唱会,想要博得“出圈”机会。还有的城市将演出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发力点,比如石家庄近日便旗帜鲜明地提出,将打造“摇滚之城”。图片



02

演唱会的经济“引力”



     大型演出活动对城市文旅热度的带动不言而喻。


   今年周杰伦演唱会呼和浩特站及太原站的主办方——京奇非凡的CEO田京泉曾操盘过200多场大型演唱会,他向南都记者算了笔账:举办一场普通演唱会,要实现成本的覆盖,需要至少8000人到1万人的观演人次,而大型演出活动则要去到3万人左右。


     如果按照最低40%的跨城观演比例计算,一场大型演唱会的跨城观演人数约为12000人,以在当地一天食宿行花销2000元为标准,将为当地带来一天2400万元的旅游收入。实际数据则更加惊人:如周杰伦海口演唱会四天共带动旅游收入9.76亿元,是海口端午假期旅游收入的3倍,比五一假期的旅游收入还高出约1亿元。


   据了解,此次周杰伦海口演唱会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深度介入与支持。如“东道主”海口秀英区成立演唱会活动服务保障工作指挥部;海口国际免税城设置“杰迷”打卡点、专属优惠券及演唱会场馆接驳车;海口12345热线还于6月28日至7月2日专门设立了周杰伦演唱会咨询专席。


    眼下,不少省份、城市已拿出决心和诚意,打造音乐节、引进演唱会、以发展音乐经济助推文旅发展。


    随着大众文旅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把更多的时间和消费支出用于健康、快乐的文旅活动,提升生活品质的意愿也大为增强。强劲的需求促进文旅市场百花齐放,极大地刺激了文旅供给侧的产品迭代和创新,进而引领和带动了需求端的扩张,形成了供给和需求同步增长、互为促进的发展态势。




03

如何借势演唱会



趁“热”打铁,锻造优质服务面对演唱会经济的流量红利,各地纷纷入局,但想要在混战中突出重围,必须立足于过硬的服务质量,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好风凭借力,“软硬兼施”才能扶摇直上。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大型演出配套设施水平,有序推进演出场馆建设,着力加强对已有场馆的修缮维护,完善卫生间、休息区等人性化服务设施,为承接更多大型演唱会做好“硬”支撑;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提升票务销售、演出质量监管、消费者维权等“软”服务,及时回应游客关切,提升游客体验感。


   添柴加火,营造演出消费新场景针对当下消费者年轻化、更偏爱沉浸式演出等特点,应积极引进优质演唱会在重庆落地,并根据城市特色创新演出形式和内容,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观演体验。


    既要看到明星带来的大IP、大流量,积极引进大型明星演唱会落地举办,也要看到小众演出市场的“群星效应”和“长尾效应”,打造多点开花的演出市场和文化生态,形成演出方和观众与城市之间的“黏性”。


   持续“保温”,从“演出热”走向“城市热”各个城市应抓住演唱会这一“送上门的营销”机会,深耕文化特色,加强城市品牌塑造,传递城市名片,将外来的流量热度转化为自身的文化热度。


   这就需要城市打好“宠粉”的组合拳。比如,为游客提供交通、餐饮、景点、酒店等优惠活动,并推出“拿门票优惠游、优惠住”等组合政策,让游客有机会深度发现重庆的城市魅力;又比如,可以在大型演唱会期间,联合开展旅游节、民俗节、文化消费季等跨界活动,延伸演唱会经济内涵,通过独特的文化体验,建立游客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潮水有涨有退,明星引流也只是一时的热度,城市不应止步于演唱会带来的短暂红利。重庆只有看到演出经济背后的发展逻辑,把握机遇,深耕文旅产业,让城市热度持续“保温”,“音乐粉”才能发展为“城市粉”,“一时热”才能“时时热”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博为视野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