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内专家观点
Expert Opinions

生态平衡、和谐发展——浅谈“泛旅游综合体”规划开发模式的创新

来源: 作者:高天明 责任编辑:
2009-10-12

  近年来,“XX综合体”的概念被炒得火爆。继万达集团开发的“城市综合体”(注:涵盖了食、宿、购、娱等基本旅游要素)在全国数十座城市落地开花之后,文化综合体、商业综合体、会展综合体、娱乐综合体、艺术综合体、交通综合体、健康综合体、工业综合体、农业综合体等“泛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应运而生。

  然而,在参加了一些“泛旅游综合体”论证会之后笔者却发现:真正能够兼顾“自然生态平衡”、“产业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平衡”的项目却寥寥无几。更为遗憾的是,个别的“XX综合体”还是以牺牲上述三种生态平衡作为代价的。

  譬如,有的“城市综合体”把HOPSCA= Hotel + Office + Park + Shopping + Convention + Apartment) 中的“P”定义为“Parking(停车)”而不是“Park(公园),因此抹杀了“自然生态平衡”;每天生活或工作在这样的现代城市综合体之中,仿佛坠入了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天然绿色和自然阳光竟然成了奢饰品。

  再如,有的“泛旅游综合体”则过于强调“与旅游相关的元素”,而忽视了“产业生态平衡”,结果造成“旅游综合体”的产业结构单一、业态分布畸形、淡旺季反差过大,并使产业融合、业态互补、产品互动成为奢谈,长期以往,“旅游综合体”的“综合”味道将会越来越淡,很难经得住突发性天灾人祸的打击。

  又如,有的“XX综合体”只关注与XX产业相关的经济或经营指标,而无视“社会生态平衡”,结果土著居民被圈地运动赶跑了,本土特色的建筑被拆除了,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破坏了,给土著居民和外来移民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埋下了传统特色失传、社会和谐失衡、生活配套失调的隐患。

  其实,所谓的“自然生态平衡”就是指在规划开发时应坚持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减少废气、废水、废物排放,增加屋顶、楼边和建筑群之间的绿色花园,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普及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技术、产品和建筑材料,并充分利用山势、水势、地势等独特自然条件来打造宜游和益游的泛旅游观光景区。

  所谓的“产业生态平衡”则是指在规划开发时应兼顾第一产业(即:现代农业)、第二产业(即: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比例或比重,努力创造产业融合、业态互补、产品联动的环境与条件,降低旅游周期或淡旺季节带来的经营风险和收支失衡,并充分利用泛旅游业综合效益高的范围经济优势来打造宜工和易工的泛旅游产业园区。

  所谓的“社会生态平衡”一般是指在规划开发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谐社会的原则,建立起完善的餐饮、住宿、出行、游览、购物、娱乐、文化、体育、卫生、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配套服务体系,并把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满意指数作为宗旨,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族群的人打造宜居、益居、易居的泛旅游生活社区。

  综上所述,“泛旅游综合体”的规划开发必须在模式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即:把泛旅游规划开发上升为城市或城乡规划开发的高度;在规划功能布局时应充分体现“三区合一”的特色,即:“自然生态平衡的观光景区”、“产业生态平衡的产业园区”和“社会生态平衡的生活社区”应同步规划;在开发具体项目时应充分体现“三化合一”的特点,即:在开发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绿色环保化”、“产业融合化”和“生活便利化”的原则;在翻版复制模式时应充分体现“三素合一“的特性,即:在推广普及“泛旅游综合体”成功模式时应处理好“传统元素”、“地方元素”和“国际元素”的对立统一关系。

  笔者坚信:“泛旅游综合体”的普及推广将会加快中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步伐,促进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加快中国旅游业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下一篇

返回行内专家观点列表
推荐阅读